冬病夏治三伏贴,此疗法源于中医学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”的思想择时贴敷。具体方法源自《张氏医通》的白芥子涂法,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、顽固性疾病,因其副作用少、费用低廉、操作简便、安全有效、老少皆宜等优点,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。
中医理论认为,从冬至到夏至,机体阳气渐盛,阴气渐衰,夏至时阳气升至顶峰。因此,春夏季应顺应阳气升发之特点以养阳。“三伏贴”于三伏天阳气最鼎盛时,通过辛辣芳香走窜之药物贴敷于相关穴位,增强机体阳气,达到祛寒化湿、气血运行、阳气透达全身的功效。用于“未病先防”,意在以正气为本,固护正气以防疾病,是中医“治未病”的具体运用。
一、适应证
本法温阳益气,健脾补肺益肾,祛风散寒,通经活络止痛。 主要用于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、顽固性疾病:
1.呼吸系统疾病:感冒、咳嗽、鼻炎、咽炎、哮喘、肺炎、支气管炎、气管炎;
2.消化系统疾病:消化不良、拉肚子、放屁多、打嗝、呕吐、口臭、腹痛、各种胃炎(浅表性、糜烂性、萎缩性)、肠炎、结肠炎、便秘等;
3.颈肩腰腿痛:头痛、偏头痛、颈椎病、落枕、腰疼(腰椎间盘突出症)、肩周炎、膝关节炎、腕关节综合征、脚后跟痛、风湿性关节炎等。
4.妇科疾病:乳腺增生、痛经、月经不调、闭经、崩漏、白带多、不孕、月子病、乳汁不足等症。
5.亚健康调理:疲劳综合征、手脚凉、怕冷、免疫力低下等其他病症。
6.儿科疾病:吐乳、腹泻、消化不良、易患感冒、小儿夜啼。(小儿艾灸,中病即止,不要贪多。)
二、贴敷时机
一般在每年夏季,三伏天的初、中、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(如果中伏为20天,间隔10天可加贴1次)。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,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~10天。
三、贴敷时间
2025年三伏贴最佳时间表:
伏前培元:7月10日-7月19日(夯实基础)
初伏驱寒:7月20日-7月29日(阳气初升)
中伏清瘀:7月30日-8月8日(通络攻坚)
末伏固本:8月9日-8月18日(锁阳防复)
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~6小时,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.5~2小时。具体贴敷时间,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。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,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,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,可自行取下。
四、贴敷疗程
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。疗程结束后,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,以巩固或提高疗效。
五、三伏贴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
贴敷部位可出现局部皮肤潮红,伴灼热感、轻微刺痛,或出现小水疱,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。贴敷者局部皮肤多数会出现色素沉着遗留,数日后可自行消退。
三伏贴后,局部皮肤发红、肿胀,可外涂皮康霜、皮炎平霜等缓解症状;局部皮肤溃疡者应保持溃疡面清洁,避免挠抓,涂擦红霉素软膏、莫匹罗星软膏等;皮肤过敏可外涂皮炎平、无极膏等,若出现过敏范围较大、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、瘙痒、水疱现象或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;
如果水疱体积过大,或局部有脓性分泌物渗出,或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、渗血等现象,应到专科医院寻求专科治疗;出现上述情况时,均应注意减少对贴敷部位的进一步刺激,避免抓挠局部。
出现上述情况时,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,不要搓、抓局部,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,防止造成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。
六、三伏贴的注意事项
贴敷前应先洗浴或清洗局部,为防止汗出过多,穿着宜舒适宽松,膳食饮品宜清淡,少食肥甘滋腻及过咸的食品,慎食生冷、寒凉的食物,忌食虾、蟹、公鸡、鱼头等发物及辛辣刺激食物。
贴敷当日应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;贴敷部位应远离空调冷气,避免风扇直吹。实热、虚热性疾病,皮肤过敏或破损,孕妇以及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者均不适宜贴敷。如果贴敷期间感到局部皮肤灼热难忍或者痛痒不止,可即刻取下药膏;贴敷期间若有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
久病、体弱、消瘦者,贴敷时间不宜过久,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。
古人用冬病夏治贴敷,认为发疱越多疗效越好,但是现在人们的观点有了改变,也就是要求大夫既不要发疱,疗效也要比古人的疗效好,所以在用药配比的时候也有所调整。